2015-07-11 19:56
这是跨界方法论第13篇专访
跨界访谈是专注跨界实践者的调研项目。我们通过与全球跨界实践者对话和采访,收集跨界案例、观点、方法与经验,并与大家分享。
目前的跨界专访团队全部由志愿者组成,我们利用个人时间,用网络远程协作的方式来传播跨界者的声音、思想和行动。
撰稿人 | 郭耀
编辑 | 刘洁
△ Victoria Vesna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计与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加利福尼亚纳米系统研究所艺术科学中心主任。尽管她早年被训练成一名画家,但好奇心将她引上了学科交叉和科学技术实验创新研究的道路。她长期与作曲家、纳米科学家、神经科学家、生物学家合作。
你能介绍一下艺术科学中心和你们现在的一些项目吗?
今年正好是我创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科学中心(UCLA Art | Sci Center 下简称:艺科中心)的第十个年头。
自2005年起,艺科中心就一直就站在艺术与科学合作领域的最前沿。艺科中心被战略性地设在两个地方:北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布罗德艺术中心(Broad Arts Center)的艺术与建筑学院,以及南部的加利福尼亚纳米系统研究所(California Nano Systems Institute)。 这样做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像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学一样,UCLA也人为地用地理位置划分文理科——北部以艺术见长,南部以科技见长,这使两边的学生和教职工被物理空间区隔开,难以发生自然的互动。而艺科中心的使命便在于追求和推动不断演化的所谓“第三文化”,通过促进(媒体)艺术和(生物/纳米/神经)科学的合作,来探讨与科学创新相关的社会、伦理和环境问题,创造无限可能性。
我与我们的科学主任James Gimzewski 博士在很多装置项目中有过合作,将纳米科技中的工具和发现用以创造真正深入人心的体验, 与此同时拓展纳米科学和媒体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的作品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展览,以此将艺科中心的宗旨发扬光大。
此外,我还和Mark Cohen博士、Siddharth Ramakrishnan 博士(神经科学)、Ken Wells 博士(神经病学)、 Walter Gekelman 博士(等离子物理)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和项目。
7月3日是我和进化论物理学家 Charles Taylor 博士的最新作品——鸟鸣钻石(Bird Song Diamond)的首次公开亮相,这是我们对鸟类声音网络图谱研究的合作成果 。
你们是如何收集和培养灵感和想法的?
艺科中心所附属的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使我们能接触到世界知名研究员和顶尖的实验室合作的平台,还有一系列可以提供展览机会的画廊。
在这里,我们也面向高中生,举办艺科纳米实验室暑期班, 让他们知道艺术与科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向他们展现无限可能性。
△纳米实验室工作坊
△纳米实验室讲座
在纳米系统研究所和媒体艺术与设计系的共同协作下,艺科中心开展了面向全球研究学者和艺术家的驻地实验与创作项目,同时也举办展览、讲座、社交沙龙、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我们的目的就是把艺术圈和科学圈融合在一起,让每个人都知道艺术与科学是相辅相成、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共同体。我们积极帮助那些想要用创新的科技来开展新项目、探索其如何影响我们爱与思考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此外,在过去的两年里,通过我们与莱昂纳多国际艺术·科学·技术协会(Leonardo/ISAST)的关系,我们每月还举办莱昂纳多艺术科学研讨会来拓宽我们的社区。
能够分享一些你对跨界研究项目的见解吗?
跨界合作是长期的责任和允诺,它需要深厚的人际关系,以及对探索不同世界真正的兴趣。你需要花时间掌握另一个世界的语言,但谁也不能保证双方都会有同样的热情让项目开花结果。如果能结交一个新领域的朋友,那么日后一起工作的机会会更大,也能更及时地了解彼此的工作进度。
每当看到一些被逼无奈下实施的艺术和科学的合作项目,你总会感到缺了点什么,或是一方的主导因素太过强烈——要么太艺术,要么太科技。合作的终极目标是在双方的折中地带,这才是奇妙的地方。
过去十年里你碰到了哪些的挑战和困难?又是如何克服它们的?
最大挑战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试图改变学科分化的传统文化。我们甚至觉得让艺术家跨到另一端非常困难,科学家亦然。这主要是因为大家都太忙了,很难挤出时间去做其他的事,尤其是一开始彼此最缺乏了解的时候。
我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组织社交活动,在这些活动里,没有日程安排,没有演讲,没有讲座,只有好吃好喝的,还有认识彼此的机会。这不但创造了一种多元的环境,人们还能在最放松的状态下去认识彼此。
能谈谈跨界的优点和缺点吗?
优点和缺点都在于你开启了一段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旅程。不管过程与最后的结果如何,你绝对能在旅途中收获丰富经验。
你对艺术科学中心有什么展望?
眼下我们正在庆祝艺科中心的第一个十年,这是一个极好的时机来思考未来我们的工作将如何继续。在过去这段期间,我们搭建了广阔的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社交网络,他们有的来自校园、也有来自洛杉矶、纽约,甚至国外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从一开始我就非常清楚,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关系网络,而不是建造大楼或者管理机构。现在我们正通过网上的课程、讲座和互动来加强艺科中心的在线实体。我正在教授一门叫做“艺术、科学与技术”的网络课程,目前开放给整个加州大学体系的学校,明年将向大众开放。我也将招募我们艺科中心里艺术界和科学界的朋友,让大家通过线上线下的定期聚会来分享各自的专长。
△Victoria Vesna对“艺术、科学与技术”网络课程的介绍视频
对于想跨界的人或者机构,你能给一些建议吗?
首先,需要做好探索新领域的准备,另外,灵活变通和宽容大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跨界合作项目中,先入为主,妄下定论并将机会扼杀在萌芽里是非常容易的。若要跨界,必须同时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热情。最重要的是,你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正如你喜欢一个人,自然会想与他相处更长时间,此时学科的界限便显得次要了。
能预测一下未来跨界发展的方向吗?
随着跨界项目的快速发展,我觉得跨界已经不算是新鲜事,艺术圈将越来越欢迎这种团队合作。同时,跨界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对眼下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一定影响,我相信在这方面将会有很多支持。
「 跨界方法论 」 研究员
郭耀
互动艺术/体验设计者,坐标奥地利林茨
yellingbytes.com
本文为本平台原创作品任何平台机构切勿未经许可私自转载,转载必究
如果你对跨界方法论调研项目有任何建议、线索、或合作意向,请致信微信号curiousjane